全鄉總面積192平方公里,耕地總面積6.642萬畝,其中水澆地2.3萬畝,林地面積8.4萬畝,草地面積9萬畝?,F轄10個行政村,46個自然村,總人口6063戶,14963人,常住人口2156戶,6059人。全鄉地形大體為東南山區、北部和西部丘陵區,燈籠素河由東南入境,西北出境,境內流長14.7公里,河畔地勢平坦,土壤肥沃,系暗栗鈣土。
文化底蘊深厚。三號鄉歷史上屬蒙古族人游牧區,抗日戰爭時期為我方游擊區,解放初屬十區,1958年成立張北縣第一個人民公社——東方紅公社,1983年改名為三號鄉。鄉政府駐地三號村,在清光緒年間,官方開墾土地租給農民,十頃為一號,該村處于三號地內,故取名三號。
區位優勢明顯。三號鄉地處張北縣東部偏北,西部和察北管理區交界,東北部與沽源縣相鄰,南、西南分別和戰海鄉、大囫圇鎮接壤,省道張沽線和縣道張三線均通過三號鄉,是連接四縣區六鄉鎮的三角地帶。
礦產資源豐富。華北地區最大的鋅金礦位于該鄉小壩子行政村蔡家營自然村境內。1994年,中國和澳大利亞合作成立了河北華澳礦業開發有限公司,主要對蔡家營鉛鋅礦11.3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地質勘探和開發。
產業結構合理。發揮農業、土地等資源優勢,通過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帶動,土地向大戶集中,全鄉流轉土地2.5萬余畝,農業逐漸向產業化、規?;?、機械化、集約化發展,2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達到61戶。形成了“三帶一區一礦一中心”的產業格局,分別是三號至二工地3萬畝蔬菜種植帶,以何家營、中盤道、旗桿溝為核心區域的5000畝架豆種植帶,連接三號、小壩子、賀家營等6個行政村的1.2萬畝馬鈴薯種植帶;以二工地、三工地、白水淖、西坡為主的3000頭奶牛肉牛養殖區,以促進勞務就業為主、吸納本地勞務600余人的華澳礦業,以15家農機農資銷售商、52家個體超市和餐飲服務經營戶為主體的商貿中心。
生態環境優化。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力度,實現了所有自然村都通水泥路、村主街道全部硬化;進行垃圾治理、殘垣斷壁整治,村容村貌有了極大改觀。嚴格落實“首都兩區”建設要求,完成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、旱作雨養、退減水澆地、耕地輪作任務,向綠水青山邁出了堅實步伐。推動華澳礦尾礦庫建設,對尾礦進行綜合處理;落實散煤置換、封存、禁燃工作,推廣清潔煤覆蓋100%,為藍天保衛戰做出了貢獻。
鄉村文明升級。為各村的文化廣場和大戲臺配備了音響、話筒、多媒體點歌系統等音樂器材,每村建立起一支秧歌隊,促進村民自娛自樂、享受美好生活;設立紅白理事會,制定村規民約,同時大力弘揚孝善文化,推動孝善基金和愛心超市的運行,加大典型選樹推薦,何家營等7個村被評為縣級文明村,鄉政府被評為文明鄉鎮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