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中都遺址位于張北縣城北十五公里處的饅頭營鄉。南離元大都(北京)265公里,北距元上都(內蒙正藍旗)195公里。元中都為元武宗海山于大德十一年(1307年)建,是元代聲名顯赫的四大都城之一;是遼、金、元時代北連漠北、西通西域、南接中原的交通樞紐、軍事重地。
至大元年(1308年),立中都留守司兼開寧路都總管府后,又設立了虎賁司、光祿寺、銀冶提舉司及中都萬億庫等官署。至大四年(1311年),武宗逝,仁宗“罷城中都”后,仍作行宮使用,后任英宗、泰定、文宗、順帝等多位皇帝曾到此巡幸、議政、作佛事。至正十八年(1358年),紅巾軍燒毀中都宮闕,使其成為廢址。遺址由宮城、皇城、郭城呈回字形相套,是我國傳統都城“三重城”建制。宮城城垣保存完整,皇城城垣呈土垅狀。經考古發掘,探明了建筑形制,出土了大批石、陶、木、磚雕等建筑構件及銅、鐵、骨器。“工”字形中心大殿,“三觀兩闕三門道”梁柱結構的南門,奇特的“三出闕”角樓,為考古、古建、史學界提供了多項難得的研究實證。
元中都遺址是河北省現存規模最大、保存最完好、時代比較單一、后期破壞最少的元代都城遺址。1999年,入選“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”,2010年,被國務院批準為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”;先后被列入《大遺址保護“十二五”專項規劃》、《大遺址保護“十三五”專項規劃》150處重要大遺址;2006年12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《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傳預備名單》。2013年,元中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得國家文物局的立項批準。2017年,元中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功獲批掛牌,成為河北省首家國家遺址公園;同年,獲批成為河北省全民科學素質教育基地和國家3A級景區。
元中都遺址公園交通便利,進入張北縣城,沿著張庫大道一路向北約15公里便可到達遺址,開放時間為每年6月1日到10月5日,是壩上最美麗的季節。目前已對宮城內的一號大殿、宮城南門、宮城西南角臺(部分)做了包覆展示、標志牌展示、對皇城南門、宮城西馬道、小廣場、共城西墻南段實施了保護工程。修建了宮城和皇城環路,初步形成“兩軸(一橫一縱兩條主路)兩環(宮城環路、皇城環路)兩區(中心大殿景觀區、西南角樓景觀區)”的景區格局,遺址展示的框架基本形成;遺址公園內修建了游客服務中心、停車場、公廁、飲用水設備等相關配套服務設施;安裝了標識系統、導覽系統、監控系統和圍欄、界碑、界樁,全方位對遺址范圍進行了界定和保護,通過實施環境整治工程,對公園進行了全面綠化和美化,使其逐步成為供游客休閑觀賞、學習研究的文化旅游景點。
景點詳情
景區電話:0313-2731898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