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海鄉位處張北縣東部,東鄰沽源、南接崇禮,東南與赤城隔山相望,是四縣交界處,距縣城78公里,現轄13個行政村,43個自然村,總人口11676人,其中常住人口5427人。這里是英雄的故鄉,革命老區。歷史底蘊深厚、紅色文化資源豐富,戰海鄉因紀念戰斗英雄于戰海而得名,是張北縣第一名中共黨員(毛明)和第一個黨小組誕生地,是第一屆縣委、第一屆縣政府駐地。這里路網縱橫、交通便利。鄉域內交通設施建設完善,省道張沽線(242省道)、草原天路、張承高速連接線在境內交匯,已建設完成的張承高速穿境而過,交通優勢極為明顯。這里氣候獨特,資源豐富。由于地處壩頭,冬季寒冷漫長,夏季涼爽多雨,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,年均氣溫2.6℃,日照充足,無霜期95天左右。全鄉總面積175平方公里,總耕地面積58497畝,林地125339畝,森林覆蓋率為全縣之最。壩上最高峰樺皮嶺(海拔2128米)坐落在戰海鄉境內,草茂花艷、溝壑縱橫,自然景觀獨具匠心。土地肥沃,土壤屬黑色鈣栗土,地下水資源豐富,適宜農作物種植。
今日的戰海,大力推進傳統生產經營模式向現代農業轉變,以精、特、細蔬菜種植為主導,發展春秋式蔬菜大棚3000余座,構建成北起頭號、南抵魚兒灣的設施蔬菜產業帶;聚焦燕麥、蠶豆、藜麥種植,以“企業+合作社+農戶”的發展模式實現規?;l展、集約化經營,形成萬畝燕麥、蠶豆種植片區;圍繞產業鏈條延伸,整合全鄉農產品初加工企業、作坊,建設完成戰海村燕麥加工一體化工廠、魚兒灣村藜麥加工工廠,并投入使用,實現產購銷加工一條龍產業鏈條,提升農產品市場占比和經濟效益。
今日的戰海,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景觀資源,立足生態發展,著力引進了華大基因田園綜合體、奧倫達部落五色天路小鎮、天路大本營及雪鄉旅游等一大批項目,進一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,彌補旅游短板,實現一、三產業聯動,相互促進、協調發展,全力構建全時、全域旅游新格局。
今日的戰海,圍繞脫貧攻堅主線,緊盯“兩不愁三保障”,以產業、就業扶貧為支撐,實現貧困人口全覆蓋;以強基礎、補短板為目標,著力推進村級水、電、路網基礎設施建設,全面提升醫療、教育、住房保障水平。全鄉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已全部脫貧出列,脫貧成效顯著。
2020年,在鄉黨委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,以脫貧攻堅為主線,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張家口承辦冬奧會歷史機遇,依托區位、資源優勢,凝聚全鄉各方面力量,著力“打造五色戰海、爭創六個先鋒”,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,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。
|